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二戰結束德國投降后,18個戰勝國于1945年秋冬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德國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的二戰賠償問題。
會議決定各個國家有權利沒收各自領土內的德國海外資產,此外,還制定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了賠償在各國間的分配比例。
希臘也參與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了巴黎賠償會議的談判,在分配方案中享有
4.35%的物質賠償和
2.7%的其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他方式賠償。
雙邊協議
1953年同盟國簽訂了《倫敦債務協定》,減免了德國一半的債務。
1990年,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簽署了有關德國統一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四個同盟國宣布從此放棄此前在德國持有的權利與義務。
在這之間,1960年,德國與多個戰勝國分別簽訂了雙邊協議,進行賠償。
希臘得到德國的賠償共
1.15億馬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也得到了賠償。
從法律上來講,《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簽訂后,同盟國放棄了對德國的索賠請求,希臘政府也批準了這一條約。
德國認為,德國和希臘在二戰賠償問題上,已完全了結了。
民間賠償
聯邦德國成立后,賠償對象從政府轉向了民間的戰爭受害者,希望借積極賠償,重建德國的國際形象。
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向德國提出了賠償訴求。
雙方最終達成的協議規定,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政府支付價值30億馬克賠償,向猶太人“要求賠償聯合會”支付價值
4.5億馬克的賠償用于救助世界各地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支付賠償的年限為12年到14年。
德國最終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條約,1966年賠償正式完成,促進了以色列經濟的起飛。
1960年,對戰爭受害者的個人賠償占到西德財政支出的
7.48%,到1965年9月為止,已通過審核支付的個人賠償總額達到了18
2.5億馬克。
勞工賠償
隨著賠償的進行,德國對二戰受害者賠償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企業也加入進來。
2000年成立的“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中有6500多家德國企業捐助了51億馬克給納粹勞工,盡管其中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于二戰后,從未使用過納粹勞工。
最終賠款
2007年6月12日,德國“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在總理府舉行儀式,宣布歷時七年對二戰納粹強制勞工的賠償工作正式結束,由此德國終于結束了所有二戰的賠償。
默克爾2007年曾表示,德國二戰后支付了約640億歐元。
來源:華夏關注 (2015年16期)
德國向猶太人總共賠款多少德國支付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的賠償已逾700億歐元。
將于2014至2017年間為納粹政權時期受到迫害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的猶太人追加7.72億歐元賠款。從1952年簽署關于賠償受迫害猶太人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的《盧森堡條約》至今,德國支付的賠償已逾700億歐元。
當年《盧森堡條約》簽署時,美、英、法等國控制著德國的外匯支出,德國獲外部貸款的最高額度也受到限制。即便自身財政吃緊,德國堅持道義至上。1954年,德國給以色列的賠款數額占以當年總收入的1/8、全部投資的1/3;1960年流入以色列的近一半外資來自德國,這對振興以色列經濟起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戰后德國給誰的賠款最多美、英、蘇確立“分區賠償”原則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在各自的德國占領區索取賠償
日前,已瀕臨破產的希臘政府,為擺脫危機,想出一條“妙計”:要德國償還二戰賠款。依照希臘方面的解釋,德國尚欠希臘相當于1833億美元(此處系按現今匯率。文中其余統計數字,則系按戰后當時美元匯率)的賠款。早已償清所有戰爭賠款的德國,斷然回絕了希臘的無理要求。
那么,二戰結束后,德國的賠款情形,究竟如何?
早在對德戰爭中,各大盟國即分別制定了索賠計劃。但由于所求不同,以至在雅爾塔會議上發生嚴重分歧。蘇聯損失最大,希望從德國獲得戰后重建的資金、設備,提出要德國賠償200億美元,其中100億給蘇聯、80億給英美、20億給其他戰勝國。德國賠償的一半用工業產品支付,另一半通過拆卸設備、沒收德國海外資產獲得。
對于蘇聯的提議,英國極力反對,認為這超出了德國的承受能力。丘吉爾指出,如果支付進口不能優先于支付賠償,便意味著需要其他國家來替德國支付賠償。如此所料,戰后一段時間內,美、英不得不為占領區的食物進口買單。同時,英國也害怕過分剝削德國,會使其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美國國力雄厚,也未受到戰爭破壞,并不期望從德國獲得大量賠償,只是為換取蘇聯在其他問題上的支持,對200億美元(文中美元都是按戰前,也就是1938年的匯率計算所得)的賠款數額表示了原則性同意。
其實在對德索賠政策敲定前,蘇聯已將德國東部的大片領土劃給了波蘭,那里有德國12%的可移動資產與大量存糧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而蘇軍所過之處,也都大范圍地拆卸設備。這兩個舉動無疑削弱了德國的賠償能力,間接減少了美、英等國能獲得的賠款數額。加之,美國希望將蘇聯擋在西占區以外,故在波茨坦會議上主張“分區賠償”。
所謂“分區賠償”原則,即美、英、蘇三國(后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占領區獲得戰爭賠償。蘇占區面積較小,境內主要為農業與輕工業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猶太人 ;西占區經濟更為發達,擁有魯爾區這一重工業基地。美、英為獲取糧食,蘇聯為得到工業設備,在《波茨坦協定》中又規定,蘇聯可獲得西占區拆卸設備的25%,其中40%無償獲取,60%使用糧食等物資交換。
蘇聯最初并不同意這一原則,但美國把對德賠償問題與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綁定在了一起。只有蘇聯同意“分區賠償”,美國才會在蘇聯邊界問題上讓步。由此蘇聯不得不接受了“分區賠償”。
戰后變成一片廢墟的柏林
蘇聯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所獲賠償最多,達171億美元
戰后初期,美、英、蘇三國至少在削弱德國這一目的上是一致的。但隨著冷戰爆發,美國為防范蘇聯,維護歐洲安全,開始著力恢復德國經濟。因此在西占區,盟國要求德國給予的賠付較少。
1945年12月,包括希臘在內的18個西方盟國依照在戰爭中的損失,確定了在西占區獲得物資賠償的比例。他們總共從西占區獲得價值5.023億美元物資,其中美、英、法分別分獲1.24 億美元、1.06 億美元和8700萬美元。西方各國拆卸的設備不多,西占區的生產能力僅因此下降了8%。此外,包括美國搶走的專利、商標、科學家等“智力賠償”,西方國家從德國獲得的賠償,大約相當于51.5億—64.4億美元。
相比之下,蘇聯在占領區的拆卸規模,遠大于美、英等國。他們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蘇聯官方稱,從蘇占區拆遷企業676家;西方學者算上部分被拆遷的企業,這個數字能達到1367—2033家。
統計顯示,德國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于1936 年的55%。這種結果的出現,1/4是因戰爭破壞,3/4則源于蘇聯的大肆拆卸。民主德國建立后,蘇聯繼續用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從民主德國獲取化工等工業產品。
1950年5月,蘇聯宣布已獲得36.58億美元賠償,同時將100億美元的賠償總額減少到68.29億,要求東德以后每年償還2.11億美元。這個數字并不包括蘇聯從蘇占區獲得的所謂“戰利品”——從1944年起,蘇聯即以掠奪“戰利品”的名義,從德國沒收了大批財產,以及數以十萬計的技術工人。如果加上這些,蘇聯至1953年所獲賠償可能有171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其在雅爾塔會議時要求的賠款數額。以至當時有評論稱:“西德人是幸運的,是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
1952年5月,聯邦德國與西方盟國簽訂《波恩條約》,結束美、英、法三國的軍事占領(柏林除外),停止拆卸,免除聯邦德國的所有賠償義務。為不給西方留下貪得無厭的印象,同時避免因過分剝削,引發民主德國的更大騷亂,蘇聯在1953年也宣布放棄對民主德國的一切賠償要求。
德國的賠償行動并未就此結束。除了給四大占領國外,截至1986年,聯邦德國還給以色列猶太人賠款900億馬克,給東歐12國10億馬克。至于早已自巴黎賠償會議上拿到了戰爭賠償的希臘,如今再度對德國提出“賠償”要求,除制造國際話題應付國內困境外,并無其他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