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蘇、美、英、法四國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為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主分割德國1943年12月1日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F. D.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正式提出這一設想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即把德國分割成5個部分,每個地區都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魯爾和薩爾地區由國際共管..斯大林為了嚴懲德國法西斯,贊同美國方案W.L.S.丘吉爾雖有保留,但也表示支持。1944年上半年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蘇聯紅軍攻勢凌厲,越出邊界,美、英盟軍登陸諾曼底。軍事形勢迅速發展,促使美、英在確定肢解德國之前,謀求就臨時對德占領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前此,英國于1944年初根據艾德禮委員會報告,向歐洲咨詢委員會提出臨時劃分德占區的建議,即按1937年德國疆界分成 3個占領區,蘇占東部、英占西北部(包括魯爾)、美占西南部和薩爾,柏林由三國共同占領。蘇聯同意英國方案。美國認為擬議中的方案,蘇占區面積過大,英占區包括主要工業區魯爾,均對美國不利。但鑒于蘇軍已步步逼近德國邊界,美國來不及另提方案,遂于4月28日同意英國方案。1944年9月12日,歐洲咨詢委員會以英國建議為藍本,提出第一份臨時劃分德占區的方案。由于英國作出一定讓步,羅斯福在第二次魁北克會議(1943,1944)上接受德國西南部作為美占區,放棄與英國對換占區的設想。隨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臨近結束,美、英與蘇聯在戰后安排問題上分歧增多。美、英認為扶植一個強大的德國,有利于在戰后抗衡蘇聯。蘇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也開始強調德國統一。出于上述考慮,美、英、蘇三國雖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分割德國的原則協議,實際上均已放棄分割德國的主張。分區占領德國便從權宜之計變為正式方案。為了進一步增強西方在歐洲及德國的實力,英國主張法國參加對德占領。美國經過考慮,羅斯福在2月5日的雅爾塔會議上正式建議,從美、英兩個占領區各劃一部分組成法國占領區。邱吉爾、斯大林表示同意。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占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占領和管制。在 7月底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四國又通過對德管制的政治經濟原則至此,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的局面正式形成。
二戰時柏林戰敗,蘇聯和美國是如何瓜分德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盟軍挺進德國首都柏林而告終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希特勒飲彈自殺,而法西斯也宣告破產,那么如何瓜分德國呢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這成為了盟軍們頭等大事,美、蘇、英、法四國曾在諾曼底登陸后就開過一次會議,會議也確立了由四國聯合瓜分統治改造德國的大事。
其實二戰的轉折點就是以東線德軍兵敗蘇聯,西線德軍兵敗英美而開始進入了戰略轉折,假設如果東西兩線有一線德軍是以勝利告終,那么德國法西斯絕對還可以猖獗幾年,但是遺憾的是,以蘇美英法為代表的大國,在巨大的后勤供給能力下,爆發出巨大的軍事潛力,在層層進擊下,德國無法抗住四方壓力,最終土崩瓦解。
而柏林之戰是最后一戰,蘇聯和美國兩個大國開始了變相的軍事占領。什么叫變相的軍事占領,其實就是誰先打進柏林,誰就能夠多掌控德國的領土,這是一種隱晦的四國妥協,于是美國和蘇聯就拼了命地往柏林打,原本德軍還有幾十萬人,可是面對幾百萬人的盟軍,支撐不了不久,就迅速的被擊潰防線。
蘇聯人拉設備,美國人搜刮德國科技人才
而德軍和盟軍在柏林城由對攻戰,轉為巷戰,最終以蘇聯快人一籌率先占領了柏林的東部地區。蘇聯占領大片柏林地區之后干什么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蘇聯直接派兵大肆地搜刮德國人的財產和工業機器設備,一車一車的往蘇聯國內搬。小件的幾乎都被蘇聯給弄走了,大件的也被蘇聯拆成幾部分分批弄走。德國辛苦幾十年的工業技術成果就這樣被蘇聯全部竊取了。
而美軍抵達柏林后,反而沒有看中這些器械,還有不少美軍直接把自己控制區的機械都扔給蘇聯,不少蘇聯官兵還以為美國人心腸不壞;但是美軍可不傻,羅斯福直接下令,大肆地籠絡和搜尋德國技術人員和科技人員,活要見人死要見尸,甚至在蘇聯方面的德軍科技人員都被美國用各種理由交換過來,并美曰其名要懲治這些科技犯罪頭子。
美國善德國科技人才
美軍就開來了艦船上面,全部關押德軍的高層次科技技術人員,當這些人才們心灰意冷地登上美軍軍艦后,美軍立馬全部給他們松綁,并且每個人都留出一間屋子休息,還送上了換洗的衣服食物,這些舉動讓德軍的科學家們都摸不著頭腦,美軍究竟想干嘛?要殺趕緊殺,何必惺惺作態。
二戰 德國瓜分 過程過程如下:
一、美、蘇、英、法4國分區占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后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美、蘇、英、法4國于1945年6月5日發表關于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決定4國分區占領德國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并由4國占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占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占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占領區位于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占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占領國采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并兩國占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采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占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二、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占區11個州
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后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占區發展的設想,并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占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后,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并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并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于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占領區的軍事長官批準,又經各州議會通過,于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三、分裂時期
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占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整合為一,但卻排除蘇聯占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占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后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征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后,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于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 。
西德于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約,相對的,由蘇聯扶植、共黨主政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使得東西德間的交界成為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冷戰的焦點。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墻,直至柏林墻倒塌,東德合并到西德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
二戰結束后 為什么只有德國被瓜分領土 意希特勒是戰爭的首腦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相較于墨索里尼來說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他屠殺猶太人,建立大批集中營,慘無人道的進行毒氣實驗,制造格爾尼卡慘案,公然干涉西班牙內政。而意大利1943年投降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了,墨索里尼在二戰前雖然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權,占領了阿比西尼亞,但是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后垮臺。比起來,德國更加殘暴。慕尼黑會議是由德國引起的,德國背信棄義,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直接違背,對英法不宣而戰,在1940占領法國全境,對于法國來說,歷史上,三次普法戰爭,一戰都使法國懷恨在心。美國認為德國是好地方,因為在后來的冷戰當中,德國位于北約和華約的交界處,位置極佳。
二戰時期有那幾次著名會議1943年11月召開開羅會議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
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提出英美蘇要協同作戰;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二戰瓜分德國會議 ,決定建立聯合國;
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根本轉變的形勢下,1943年11月22 到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及其隨員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商討聯合對日作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