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行駛的交通事故責任的劃分原則有哪些_借道行駛發生事故負什么責任
借道出事故要擔責嗎?看懂這5個關鍵點
一、誰有錯誰負責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要看具體行為。如果當事人做出導致事故的行為就要負責,沒做錯事的人不承擔責任。交通部門會分析每個人的行為對事故的影響程度,不會考慮其他法律問題。
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交警要根據當事人行為對事故的影響和過錯程度來確定責任。判斷標準主要看兩點:行為對事故的實際影響和過錯嚴重性。其中過錯程度要以具體行為作為判斷基礎。
判斷流程分兩步走。先看行為是否引發事故,再評估這個行為的錯誤程度。比如司機強行變道導致追尾,這個變道行為直接引發事故,就要承擔主要責任。
二、行為與事故必須有直接關系
判斷責任時必須確認行為與事故的關聯性。法律規定只有直接導致事故的行為才需要負責,有些違法行為看似嚴重但沒引發事故的可以不追責。
舉個例子,司機沒帶駕駛證開車撞到闖紅燈的行人。雖然司機存在證件問題,但這個行為與碰撞事故沒有直接關系,主要責任在闖紅燈的行人。
確認因果關系有四種常用方法:
1. 假設排除法:如果沒這個行為,事故會不會發生?
2. 行為剔除測試:去掉這個行為后,事故還會發生嗎?
3. 替換測試:換成正常操作會不會出事?
4. 責任推定法:無法證明無關聯時默認有責任
比如貨車超載側翻壓到小車。雖然超載違法,但如果是司機疲勞駕駛導致方向失控,超載就不是直接原因,疲勞駕駛才是主因。
三、機動車需要特別擔責
法律對機動車有更嚴格要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事故時,除非能證明對方故意造成事故,否則機動車方都要承擔責任。如果對方有過錯但非故意,可以減輕機動車責任。
比如電動車突然橫穿馬路被撞。司機能提供行車記錄儀證明已及時剎車,交警可能判定司機承擔60%責任,電動車承擔40%。如果司機不能證明采取過避險措施,可能要承擔全責。
四、直接引發事故的行為最關鍵
責任認定要找最直接的原因。2021年杭州有個典型案例:小轎車在高速出口急剎導致連環追尾。雖然后車跟車過近,但交警判定急剎變道是直接原因,前車承擔70%責任。
技術鑒定時會排除間接因素。比如車輛年檢過期但機械正常,這個行為不會計入事故責任認定,但會另行處罰。
五、遵守道路通行規則是根本
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所有交通參與者都要按信號通行。每個車輛和行人都有指定通行區域,特殊情況需要借道時必須確保安全。
常見借道情形包括:道路施工繞行、避讓緊急車輛、左轉車道直行等。合法借道要注意三點:提前開啟轉向燈、不影響正常行駛車輛、完成操作后立即返回原車道。
2019年北京判決的案例中,出租車在實線處強行借道載客引發碰撞,雖然乘客招手示意,但法院判定出租車全責。這說明借道必須符合安全條件,不能以營運需要為理由違規。
遇到事故時要注意保留行車記錄儀視頻、現場照片等證據。保險公司和交警都會根據這些材料判斷責任比例。有疑問時可以申請復核,對認定不服的還可以在民事訴訟中提出異議。
責任劃分關系到賠償比例,建議大家遵守交規,借道時加倍小心。如果發生事故,及時聯系交警和保險公司,必要時咨詢專業律師維護權益。道路千萬條,安全始終是第一條。